竹木雕的辩伪及收藏(上)

2019-08-25 12:20:00 作者:说不想就不想  阅读:85 次  点赞:0 次  鄙视:0 次  收藏:0 次  由 zhishi.quweicunzhen.com 收集整理

  一、投资先要看价值

  要从事古玩的收藏,或者说要想成为一名古玩收藏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有独到的鉴赏眼光。收藏青铜器、陶瓷、书画是这样,收藏竹木雕刻晶也不例外。收藏竹木雕的朋友们在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之后,练就一双敏锐的鉴赏眼光尤为重要。

  中国的竹木雕刻艺术,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像传统的书画艺术那样,十分讲究高雅,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突出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它更多的是追求通俗性和大众化,更贴近于民间生活。要深入理解和认识竹木雕艺术的内涵,你就得看书学习,拓宽知识面,尤其要增加对有关民俗文化的背景知识的了解,这方面的文化修养对于提高收藏者的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还要经常到古玩市场去看看,了解行情走向,多接触实物,在辨别真假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鉴定能力。对于当代的竹木雕刻家,只要有机会,也尽可能地多与他们接触,这样可以了解他们的雕刻技法及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

  面对一件竹木雕刻品,怎样来确定其收藏价值呢?一般可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或学术)价值这两方面来考虑。

  竹木雕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特别门类,一般的艺术评判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它,但对竹木雕刻艺术的评价,还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作品的质材优劣和雕刻工艺水平的高低,这也是影响其价值高低的一个方面。以木雕为例,就木雕的质材而言,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雕刻的作品比一般的松木、杉木、桦木、樟木等普通木材雕刻品价值要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从雕刻工艺上说,圆雕、镂空透雕、通雕等技法比一般的浅浮雕或单纯的线刻要复杂,技术难度也大,不同的技法也是判断其价值高低的因素之一。当然,表现技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判断技法还得和作品的题材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在艺术发展史上,开创新的艺术风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价值往往非同一般,这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有关。以竹刻为例,嘉定“三朱”以及清初竹刻发展的承上启下人物吴之璠、周芷岩诸辈,其作品的价值非同一般。吴之璠在吸收金陵派浅刻法的基础上,首创“薄地阳文”之法,周芷岩在师承“三朱”深刻法的基础上,又独创“陷地深刻”,这些创新技法的出现,奠定了他们在竹雕刻艺术史上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清新而充满活力,呈现出一种与前人全然不同的风格特点,推进了竹雕艺术的发展。

  明清之际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竹木雕刻家,大都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样样在行。嘉定“三朱”、周芷岩之辈均善书画,通诗文,擅篆印,这些都是他们在竹雕艺术上不断创新的基础。清代中后期那些既不会书法绘画,又不通诗文,靠书画家墨稿而奏刀的竹刻家、刻竹工匠们,要比那些才华横溢的竹雕大师们逊色多了。由此,我们可以根据竹木雕刻家的不同身份,对竹木雕刻品粗略地划分出几个档次:

  1.书画家兼竹木雕刻家的作品。

  2.竹木雕刻家的作品。

  3.竹木雕刻工匠的作品。

  书画家兼竹木雕刻家,其作品往往重视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意境深远,格调高雅,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艺术价值较高。反之,工匠们的作品则缺乏思想性和艺术内涵,至多表现出娴熟的雕刻技法,这种作品艺术价值较低也是很自然的事。

  就历史(或学术)价值而言,凡是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过程或历史人物等的竹木雕刻品,虽其艺术价值(或艺术水平)不高,但仍具有收藏价值。其市场价格不是据其艺术性的高低而定,而是据其历史(或学术)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在有些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这类的藏品,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正确把握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就能在收藏的天地里,轻松地驰骋。

  二、收藏更要辨真伪

  在古玩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事由来已久,总有那么些心术不正之徒,为利益所驱使,采用各种手法来做假。传统的收藏品种如书画、青铜器、陶瓷、玉器等自不待言,就连不起眼的竹木雕,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也充斥市场。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良莠混杂的市场上,要不“挨斩”,要能够识别真假,首先要对一些作伪手法有所了解。竹雕刻品(也包括少数木雕作品)的作伪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完全由作伪者自己摹刻或凭空臆造,或摹拟大意;另一种是在无款器物上,添刻或改刻名家伪款。

  凭空臆造者往往连其所要假冒的名家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也不加考虑,随意抄袭画本或求人打稿,妄刻成器,只想凭借巨匠煊赫之名以达到欺人之目的。这样的伪作常与真迹相悖,鉴别者只要略对名家作品有所研究,对其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的风格有所了解,便不难发现作伪者的破绽。

  另外,在竹雕刻品中,还见到有用改款方式来作伪的,即将无名气的作者款识改为大名家的款识,这与书画改款作伪相似。但竹雕刻用材不同于书画,不可使用书画改款中常见的裁割、挖补等手法,竹雕刻的改款只能把原款铲去再重新刻款,所以也就和添款作伪手法十分相似。对改款的鉴别,主要也是靠通过对作者个人的艺术风格和雕刻技法特点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进行鉴别。这里,熟悉和掌握竹雕刻名家的个人风格和技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那么,对收藏者来说,怎样能较快的熟悉和了解竹雕刻家的个人风格和技法特点呢?首先,要从那些已经被确凿无疑地判定为某某竹雕刻家真迹的有款识作品人手,找出其个人风格特点,作为标准器。如代表清初嘉定派风格的有朱三松款《竹雕白菜笔筒》,封锡禄款《竹根雕刘海戏金蟾》;代表金陵派风格的有濮仲谦《竹雕松树小壶》;代表留青法最高水平的有张希黄款《留青山水楼阁图笔筒》;代表吴之璠“薄地阳文”风格的有吴之璠款《竹雕竹林七贤笔筒》等。这些作品现均收藏于国内的博物馆,有不少作品图片已编辑出版,读者可以认真地进行观摩研究,再结合实物来进行比较,找出其标准器的特点,在实践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

  其次,还可以竹雕刻家在同时代所作的其他质材的雕刻品(如木、牙,角雕器)的风格与技法为旁证。在明清两代的竹雕刻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兼擅雕刻木、玉、牙、角诸器。如濮仲谦除竹雕刻外,还巧于雕刻犀角、象牙、紫檀木等;施天章、封始歧诸辈,亦擅牙角雕刻;吴之璠的《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渗透着其竹雕的技法。杜士元为著名象牙雕刻家,尤精于微雕但他亦擅竹刻。明清竹雕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了包括木、玉、牙,角雕在内的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法,所以竹雕与木、牙、角雕,虽质材上不同,但在雕刻技法上,相近之处颇多,雕刻家在竹雕艺术创作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木、玉、牙、角雕技法融人竹雕中。从传世品看,晚清时代江南地区的木、牙、角器雕刻风格与嘉定派竹雕风格极为相似,无论是从雕刻的题材内容,还是从画面的布局装饰、人物造型诸方面,都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些可作为判断竹雕刻年代的参考。

  木雕作品中,有款识年号的极少,这为木雕的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木雕作伪带来一定的限制。目前较为多见的木雕作伪现象,主要表现在仿造古代观赏性圆雕作品和以劣次木材假冒优质名贵木质这两个方面。
  木雕中的圆雕作品,题材造型主要为佛像、仙道人物、动物和花果等,与其他质材圆雕作品一样,主要置于书案等处用作观赏。此外,木雕文房用具之类亦可用作陈列观赏品。这类木雕一般内涵丰富,工艺精致,往往受收藏者青睐,收藏价值较高。因此,此类木雕常常成为仿古假冒者造假的重点。但假冒仿造的作品往往做工粗糙,人物造型呆板,毫无生气,拙而不朴,典而不雅,徒有其形而缺乏神采,与真的古木雕作品相去甚远。古木雕中有一种金漆木雕,真品的做法是先髹以生漆,再贴以真金,历经数百年依然金光灿烂,而仿制品用的则是化学漆,涂的是劣质金粉,用不了几年,金粉就会脱落,面目全非,与古木雕判若两“人”。

  与圆雕之类可置于书斋案几供作陈设观赏的木雕相反,普通的建筑装饰木雕等,一般假冒者极少。这是因为这类木雕的市场价格目前并不高,仿古做假,耗时费工,其成本价甚至可能要高于市场价。从经济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故市场上这些木雕多为真货,即使是明清时代的东西亦不例外。

  木雕作品的价格与其质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件木雕作品雕刻成功与否,与木雕所用的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因果关系,木质的优劣也就成为木雕身价的组成部分。因此,市场上常可见到有以劣次木质冒充优质木材的现象,被冒充的主要是紫檀、黄花梨、红木等名贵硬木质材。为此,收藏木雕对木质的鉴别亦为必要,兹将明清以来木雕常用的材料扼要例举如下。

  紫檀亦称“青龙木”,属豆科,常绿乔木,是世界上最为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少量生长。紫檀木质坚硬,纹似牛毛,微有芳香,色调紫亦,深沉古雅,深受世人青睐。从明代起,国内已开始了大规模的采伐,国内紫檀很快被采伐一空,随后朝廷遂派员赴南洋采办。至明末清初,南洋一带所产紫檀,几乎全部汇集到中国。

本文关键词:竹雕 , 木雕 , 作品

相关文章

X

鉴定知识网上所有的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纯属个人爱好并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用,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版权所有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会损害您的利益,请指出,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 2019 zhishi.quweicunzhe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9008432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在微信中分享